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第一届中国卒中学会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5新闻发布会精彩回顾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5/7/2 16:23:13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15年6月26~28日,中国卒中学会(CSA)第一届年会携手天坛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

 

 

 

  2015年6月26~28日,中国卒中学会(CSA)第一届年会携手天坛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约10 000余位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专家学者和广大医生共襄盛会。为让更多关注此次大会的广大医疗界同行了解大会盛况,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汪昕教授主持了新闻发布会,在开幕式后向大家进一步阐述此次大会的亮点和内涵。

 

急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迎来春天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世界卒中组织(WSO)主席Stephen Davis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缪中荣教授及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洪波教授就该主题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201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连续刊登6项国际临床研究显示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介入取栓治疗明显优于静脉溶栓和常规内科治疗方法,这是在近几年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研究阴性结果滞步不前之际,取得的革命性突破,欧美国家相继发布专家共识,建议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取栓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CSA神经介入分会专家委员会也组织国内专家撰写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首次在指南中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提高到Ⅰ级推荐,A类证据。但是,中国目前能够开展介入取栓的医院不到50家,每年取栓病例不超过1800例。随着指南发布,这项技术将出现大幅度的推广和应用,估计会达到10 000例/年,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对这项技术进行规范和指导,以利于其在中国稳步安全推广,使更多急性期患者获益。

 

  王院士对此指出了两个“尽早”:一是尽早将患者送至有技术条件的医院,这需要大众了解哪些是有治疗资质的医院;二是患者应配合医生尽早做出治疗决定,不错过治疗时间窗,这需要患者或家属能了解哪些技术能治疗相应卒中。Stephen Davis教授谈到目前全球约10%~20%的患者适合取栓,符合大血管闭塞并存在缺血半暗带,治疗采用新一代支架;但取栓是一种比溶栓更复杂的治疗技术,需要对医生进行培训。

 

  缪中荣教授提及,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血管内治疗研究成功率高于已公布的国际临床研究结果,中国的研究结果将于今年8月左右公布。

 

PROMISE项目阶段性研究结果发布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教授介绍了PROMISE-CHINA研究(医院静脉溶栓流程再造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应用)的中期结果。这是一项前瞻性、全国多中心、纵向、非随机队列研究,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全国35家研究分中心共上报病例1715例,平均总溶栓率62.57%,从门诊至溶栓时间(DNT)≤60 min比例平均43.90%。在“十一五”计划国家卒中登记(CNSR)项目中,发病3 h内到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比例约20%,时间窗内到院的患者溶栓比例为7%~9%,而美国get with the guideline-stroke项目中,发病2 h内到院者超过70%。

 

  作为医院团队,对院前延误、转运等几乎无能为力,欧美改善溶栓的急诊流程不能完全用于中国。院内溶栓急诊流程再造方法总结为:一是接诊疑似卒中患者后,第一时间激活卒中团队(临床相关科室);二是对患者检查的同时,进行知情谈话,并准备溶栓药物;三是检查确诊后,就地溶栓,如急诊室、CT室。

 

CSA海外华人联盟(CSAOC)

 

  CSA的成立,不仅引起国内广大医生的关注,也引起全球从事脑血管病华人的关注,借此良机,美国罗马琳达大学终身教授、生理系主任、脑损伤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教授发起并创办了CSAOC,该联盟将汇聚海外华人的强大学术力量,沟通海内外脑血管病专家学术团队,为中国的脑血管病防治事业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正如张和教授所说,“如何让中华民族的脑血管病防治事业登上世界顶峰,是每位华人脑血管病医生的心声”,借助天坛会和CSAOC,中华民族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们将齐心携手,共同努力!

 

CSA首刊英文杂志——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中国的脑血管病防治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如何将中国的临床研究成果展示给全世界,这是CSA创立首个英文杂志的初衷。正如CSA执行副会长王拥军教授所说,选择期刊运营非常成熟的BMJ出版集团,是希望学会的官方杂志能尽快走出去,不仅向世界展示中国卒中界顶尖研究,也致力吸引全球优秀文章,将其打造为一本真正国际化的期刊。该杂志将由王拥军教授担任主编,由BMJ出版集团负责全部出版事宜,未来国内外学者将可免费阅读该杂志全文。

 

  该杂志也是BMJ集团在中国合作的第一本期刊,BMJ集团出版人Janet Flaherty女士表示,他们看到了中国强大的专家学术团队和技术力量及取得的一系列可喜研究成果,相信这本杂志将会为众多关注中国研究发展的国际脑血管病学者开启一扇了解中国视野之窗,同时希望借此期刊在中国开展更多学术合作。

 

CSA与WSO和AHA/ASA合作展望

 

  WSO主席Stephen Davis教授、Stroke杂志主编Marc Fisher教授和天坛医院重症脑血管中心主任刘丽萍教授共同介绍了中美卒中领域权威机构的合作和交流。期刊杂志、学术大会和继续教育是每个学会非常重要的学术内容,中美学会也将在这些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和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已开展的合作是其官方杂志Stroke,中文版自去年天坛会已在全国出版发行;和WSO的具体合作是努力争取WSO每2年1次的世界卒中大会在中国召开;未来在卒中研究、各种教育培训等方面,CSA将与美国这两大权威机构开展交流和合作。

 

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SCA)建设

 

  王拥军教授和王伊龙教授介绍了CSCA。CSCA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CSA联合发起的中国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项目,这是联合政府、学会和医院力量推进的中国卒中规范化临床诊疗管理体系,旨在推进我国标准卒中中心的建设,建立基于当地急救系统的接转诊模式(接转诊APP),制定卒中规范化诊疗的标准操作流程(制定工具),构建中国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模式(患者数据库),开展临床实践教育培训(临床医护)。

 

  开幕式上启动了CSCA项目,并公布了全国几大区域的核心示范医院名单。参加该联盟的医院先提出申请,经资质评估后,合格医院由CSA授牌卒中中心,各卒中中心将实行全程数据采集、管理与监控,每2年重新评估1次并授牌,从而在中国建立起区域辐射式的卒中中心联盟体系,实现医院资源的优化配置,普及临床规范,改善二级预防,整体提升我国卒中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卒中危害。

 

中国卒中学院

 

  开幕式上开启的中国卒中学院项目是CSA创办的面向脑血管领域医生和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平台。该学院整合卒中领域的专家资源,面向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医生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工具,未来还将纳入适合中国的国外优秀教育培训资源。

 

  学院教育培训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为方便工作繁忙的临床医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移动客户端卒中学院APP包括6大核心功能:会议视频、基础培训、文献浏览、移动查房、网络会议、国际在线,从而为脑血管医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系统化、全面化、规范化和持续化的继续教育学习体系,并为促进各级医院临床诊疗水平的同质化提供重要辅助力量。

 

中国卒中临床研究创新计划

 

  随着中国临床研究的兴起,规范提升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质量,成为CSA的重要使命,为配合学会即将成立的“临床研究部”,学会在企业赞助下发起了“中国卒中临床研究创新计划”项目,旨在进一步提升医生临床研究能力,培养卒中临床研究人才,改变中国临床研究现状,缩小我国与国际的差距。

 

  该计划于2015年3月在北京正式启动,项目分为培训期(至2015年11月)、选拔期(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实践期和阶段成果发布期4个阶段。培训期由北京天坛医院临床研究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工作委员会主任王伊龙教授带领讲师团,在全国20余个重点城市开展培训,内容涵盖“临床研究科研设计方法”、“临床研究调查表设计”、“临床研究设计与组织模型”、“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组织与管理”、“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分型”等多个主题。选拔期由医生设计卒中临床研究课题参与城市赛,晋级后选手将在2016年天坛会参加全国总决赛“十佳研究方案”,入围的10名参赛者将获得总计100万的研究赞助基金,开展临床研究。2017年3月,“十佳研究方案”发布阶段研究成果论文,经评选后第1名论文得主将获得资助到美国知名医学研究机构进修3个月。欢迎广大临床研究医师积极参与,为中国脑血管病研究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CSA三大奖项揭晓

 

  大会开幕式揭晓了CSA的三大奖项:中国卒中奖、创新研究奖和终身成就奖。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张和教授荣获中国卒中奖,2004年他提出了“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的新概念,已开始改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实践和管理;2012年提出了“血管神经网络”的新概念,推动了卒中病理生理研究。他发起并创办了国际华人脑卒中同盟及神经科学转化研究协会,他在国内外神经科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为推动中国卒中防治在国际上的交流和合作做出了积极重要贡献。

 

  “创新研究奖”授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施福东教授团队,为表彰其在“卒中的免疫机制和免疫干预”方面取得的成绩。过去20年,针对急性卒中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不多。施福东教授带领团队应用免疫调节剂芬戈莫德对卒中免疫炎性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通过对急性脑出血、脑梗死患者进行短暂的免疫干预,可抑制免疫细胞侵入中枢系统、中枢炎症反应,稳定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和病灶体积的扩大,可能促进了神经功能恢复。该研究成果在JAMA NeurologyPNAS发表。

 

  本届大会最重要的奖项——“终身成就奖”,授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饶明俐教授。今年已83岁高龄仍精神矍铄的饶教授,至今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智慧才华、开拓进取成就了她人生每个阶段在脑血管病领域的累累硕果;治病救人、教书育人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她无怨无悔奉献着她的一生,成就了她在患者心目中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好医生,她桃李满天下,是学生们一生尊敬爱戴的恩师,其事迹被英国剑桥、美国IBM及《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等20多部名人辞典、传记收录。开幕式上久久不绝的全场掌声有力表达了医疗界同行对老前辈的尊敬、认可和赞美!

 

“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创立

 

  开幕式上正式成立的“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是CSA设立的健康公益组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神经科主任王少石教授担任该公益服务团秘书长。红手环服务团旨在为中国老百姓做脑血管疾病防治相关的健康公益事情,正如红手环精神所示:“坚定执着、无私奉献、守护健康、服务社会”,传播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把健康和幸福送给大众,提升大众健康!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每位志愿者的加入和社会团体的支持。祈愿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社会团体加入,不断壮大红手环服务团力量和践行红手环精神!

 

版面编辑:宁梦曼  责任编辑:侯丹丹


中国卒中学会天坛会脑血管疾病卒中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