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4日,CIT 2018大会已进入高潮阶段,本次大会最新中国原创临床试验和首次公布研究的发布,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热议,重点议题复杂高危患者的合理化治疗(CHIP)也成为谈论的焦点。
编者按:2018年3月24日,CIT 2018大会已进入高潮阶段,本次大会最新中国原创临床试验和首次公布研究的发布,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热议,重点议题复杂高危患者的合理化治疗(CHIP)也成为谈论的焦点。CHIP概念的规范化对临床介入治疗带来怎样的改变?本刊特邀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奇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赵志敬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斌教授就CHIP话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从左至右:张斌教授、赵志敬教授、张奇教授
张奇教授主持讨论,邀请张斌教授、赵志敬教授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详见视频。
张奇教授:本届CIT大会设置了多场CHIP专题,并作为重点议题进行探讨。CHIP概念的规范化,对临床介入治疗有何指导意义?
张斌教授:CHIP是近两年心血管介入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指介入治疗中的复杂高危患者。在广东地区,可能受传统习惯影响较深,很多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介入技术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大进步,很多以前不能做介入治疗的病变如左主干病变,最近几年也纳入了介入治疗的指征。CHIP概念很早之前就提过,只是没有明确。针对这类复杂高风险患者的介入治疗,还需从概念上进一步完善。CHIP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如心功能很差,呼吸功能障碍等多种高风险因素。总之,临床中不适合做搭桥术的患者,都可归于CHIP范围。
赵志敬教授:现在每一个医疗中心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大多较年轻,且病情较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很不稳定,也属高危患者,这类患者本身不具备搭桥条件,需干预治疗的也很多。近年来,相关指南和研究都在探讨CHIP患者是否应完全血运重建,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有关研究也倾向对合并多支病变的患者尽量行早期干预治疗。
张奇教授:如何规范CHIP概念,以持续性指导临床工作很重要,这类复杂高风险患者在临床中也很常见。那么,CHIP概念的提出对临床实践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斌教授:提出CHIP概念后,大家会更加关注高风险患者的处理方式、治疗策略和采取新技术手段,处理过程中将更加规范化。当医院具备了做CHIP的条件后,要完善相关的配备设施,建立合理规范的CHIP操作方案。此外,CHIP概念明确后对处理复杂高风险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赵志敬教授:自从CHIP概念提出后,也引起了大家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认识和应用,更加密切了团队间的合作。现在,对青年医生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很重要,可使其更早建立CHIP观念,从而在后续的诊疗过程中,更倾向于采用辅助装置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张奇教授:CHIP概念中的指征非常重要,即具有血运重建的介入治疗指征,这也是冠状动脉搭桥或介入治疗的前提。此外,临床实践中,心脏内外科医生的互动协作也很重要。一般对于复杂高危的患者,要请心脏外科医生会诊,一起商量、讨论,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张斌教授:心脏内科和外科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内科需外科的支持,而且一定要与外科医生商量、讨论。搭桥治疗中除了手术本身的风险外,还存在很多并发症。另外,患者意愿也占了很大因素,在中国,患者有很大的选择权,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家属的因素,这些都可能影响临床方案的实施。
赵志敬教授:我认为,遇到这类患者要充分沟通,使其知情。从医生的角度,可能感觉已把病情或治疗方案向患者解释清楚,但家属可能仍很难理解,这时邀请外科医生会诊,也让其与家属进行很好的沟通。然后,给予患者及家属充分的考虑治疗方案的时间。另外,内外科也可协作进行杂交手术,从而更好地治疗患者。
张奇教授:CHIP概念包含了外科手术治疗存在很大风险,或有禁忌症,丧失有效手术治疗机会的患者,因此,CHIP患者治疗一定要征求外科的意见,从内外科的角度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内科介入治疗或许可延长CHIP患者的生命,改善生活质量。本届CIT大会,将CHIP作为一个重点话题,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使大家明确CHIP概念,关注CHIP患者。未来,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CHIP青年医生,使其成为更专业的CHIP术者。因此,需把CHIP概念规范化,使更多介入医生能关注CHIP,培养更多更专业的CHIP术者,为复杂高危患者带来获益,减少并发症,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